数字化全口牙齿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舟山纯钛支架纯钛支架全口义齿的安全性有多高?
利用CAD/CAM技术做全口牙齿相比于传统手工做全口牙齿具有多种优势:可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利用可切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树脂块制成的全口牙齿基托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精确度,密合度较高,易进行牙齿复制,全口牙齿的质量可得到更好地控制,利于全口牙齿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等。因此,数字化全口牙齿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对于一个口腔医务工作者而言,要真正的做好一副全口,决非一件易事。从最初的取模到最终的戴牙,中间的秩序有十几道。要求你在做活的每一个过程中都得格外的谨慎小心。稍不留神,极有可能让你前功尽弃,心血白流。本人毕业以后,曾跟随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硕士闫晓光导师学艺近一载,几乎每天都在与活动牙齿打交道。在做活动牙齿的每一个步骤上都是严格按照四医大的金标准实施的,对活动牙齿尤其是全口牙齿的设计和整个制做过程有着深刻的体会。现根据闫老师的教诲和自己多年临床体会,就全口牙齿的修复要点自我总结如下:
1、无牙颌的解剖标志
1.概念:区分牙列缺失上下牙列无天然牙存在。
1.组织面(TissueSu射频ace):
组织面是牙齿基托与其覆盖下的牙槽嵴和上腭等组织密切接触的表面。基托覆盖下的组织区域称为牙齿承托区(DentureBearingArea),牙齿在功能时承受的负荷通过组织面传递至支持组织。组织面也是牙齿获得固位的主要部位。
2.磨光面(PolishingSu射频ace):
磨光面是牙齿与唇、颊、舌侧软组织和肌肉接触的表面。磨光面应形成适当的凹斜面,以便通过唇颊舌肌的作用使牙齿基托贴附于牙槽嵴上,增强牙齿的固位。唇颊肌向内的作用力与舌肌向外的作用力应处于平衡状态,以便保持牙齿的水平稳定。
3.咬合面(OcclusalSu射频ace):
咬合面是上下颌牙齿人工牙咬合接触的面。咬合时,咀嚼肌产生的咬合压力通过人工牙的咬合面传递至与基托组织面接触的牙齿支持组织。牙齿人工牙的咬合接触应广泛而且平衡,以便于咬合压力在支持组织上均匀分布,有利于牙齿的稳定。
1、检查基托
1.牙齿蜡型与模型:检查基托是否贴合有无翘动。基托边缘伸展是否合适,局部是否有过厚或过薄的情况。
2.牙齿蜡型戴入口内应检查:基托是否贴合,有无翘动.扭转,基托边缘伸展是否合适,是否过度伸展而影响肌肉合韧带的活动,或基托过厚影响面部丰满度。
2、验证颌位关系
1.排上牙1|1,其近中接触点与(牙合)堤中线一致,左右1|1位于中线的两侧,切缘落在(牙合)平面上,唇面与(牙合)堤唇面弧度和坡度一致,也就是唇舌向接近直立或颈部微向舌侧倾斜,颈部微向远中倾斜,冠的旋转度与(牙合)堤一致。
2.排下牙1|1,其近中接触点与(牙合)堤中线一致,切缘高出(牙合)平面约1.0毫米,与上牙1|1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冠部的近远中向近于直立,颈部微向舌侧倾斜,冠的旋转度与?堤唇面弧度一致。
3.排上牙2|2,其近中面接触上1|1的远中面,切缘低于(牙合)平面1.0毫米,唇面与?堤弧度一致,颈部的舌向和远中向倾斜度皆大于上1|1,冠的旋转度与(牙合)堤唇面弧度一致。
4.排下牙2|2,其近中面与下2|2的远中面接触,切缘高出(牙合)平面约1.0毫米,与上21|12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冠部的唇舌向近于直立,颈部微向远中倾斜,冠的旋转度与(牙合)堤唇面弧度一致。
5.排上牙3|3,其近中面接触上2|2的远中面,颈部微突向唇侧且略向远中倾斜,倾斜度介于上1|1和上2|2之间,冠的旋转度与(牙合)堤唇面弧度一致。
6.排下牙3|3,其近中面与下2|2的远中面接触,牙尖顶高出(牙合)平面约1.0毫米与上32|23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颈部向远中和唇侧倾斜,冠的旋转度与(牙合)堤唇面弧度一致。
7.排上牙4|4,近中邻面与上3|3远中邻面接触,近中窝对向下后牙牙槽脊顶连线,离开(牙合)平面1.0毫米,颊尖与(牙合)平面接触,颈部微向远中和颊侧倾斜。接着排下牙4|4,与上43|34达到广泛紧密接触的(牙合)关系。
8.排上牙5|5,近中邻面与上4|4远中邻面接触,舌尖对向下后牙槽脊顶连线,舌尖、颊尖均接触(牙合)平面,牙长轴垂直。接着排下牙5|5,与上54|45达到广泛紧密接触的(牙合)关系。
9.排上牙6|6,近中邻面与上5|5远中邻面接触,两个舌尖均对向下后牙槽脊顶连线,近舌尖接触(牙合)平面,远舌尖、近舌尖离开(牙合)平面1.0毫米,远颊尖离开(牙合)平面1.5毫米,颈部微向腭侧和近中倾斜。接着排下牙6|6,与上牙65|56达到广泛紧密接触的(牙合)关系。
10.排上牙7|7,近中邻面与上6|6远中邻面接触,舌尖离开(牙合)平面1.0毫米,颈部向腭侧和近中倾斜。接着排下牙7|7,与上牙76|67达到广泛紧密接触的(牙合)关系。(编辑3002)